前些日子接受一家雜誌採訪,洋洋灑灑十幾個問題要我回答,我看了題目,感受到題目傳達出的焦慮,我想這也在告訴我另外一個訊息,臺灣的家長因為少子化,不希望孩子起步遲了,即使慢了半拍都是罪過。我對這些題目想了很久,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對家長學生們有所幫助。

到了採訪的日子,記者和我在家裏的書房坐定,她拿出錄音機和筆記本,翻了好多頁後,找到上一頁的問題,我們就開始了。她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字句,我知道那是很多學者專家的心血答案,我盡力而為。這些問題記者已經先訪問過別的學者專家了,我不確定我的想法能有多不同,還是能有多創新。一些題目的後面已經有很多的報導和數據作為後盾,這也改變了題目的方向。

記者問幾歲開始學琴最適合,我教過各個年紀的初級課程,每個年紀有不同的優勢和劣勢,每個人的天分也不一樣,真要訂個起跑點還真有些困難。我教過最小的孩子是四歲半,因為她四個哥哥都學鋼琴,她從小就聽慣了琴聲,也覺得學琴是理所當然的事。教過最年長的是七十歲的阿嬤,以前當空姐,退休後來圓學鋼琴的夢。記者問就談談我自己吧,我則是六歲時開始的。真要填上「標準答案」,就如修長的手是學鋼琴的要件一般籠統。很多事沒有單一固定的答案啊。

記者接下去問,「根據研究,標準音感發展的黃金時期是四到六歲,過了這個時期,就無法培養了,老師你的看法如何?」我聽到題目,怔了一下,無由來的感到一股無形的壓力,我馬上想我自己,四到六歲時有上什麼絕對音感的課?沒有啊,那時我的玩伴就是鄉下的雞和鴨。

絕對音感,所謂「絕對」,就是聽到一個音,就知道這是什麼音,有絕對音感的人唱歌,拉琴音可以抓得很準。彈鋼琴的不需要擔心音準,只怕鋼琴沒有調音走音了。專家們說,四到六歲之間若沒有好好訓練絕對音感的話,要學音樂就難了。我不曉得這樣的結果是什麼樣的研究而來的,我只知道有的人生下來就有這方面的能力,有的人沒有。我想起自己和朋友小伶的聽寫課。

視唱聽寫課是每個音樂系學生必修的課程,聽寫課是這樣的,老師會先在鋼琴上彈個la音,讓我們知道這個音是標準音準,再來老師會彈一整首曲子,或許有八個小節,或許更長些。我們聽過一次後,老師再重頭來,這次,可能只彈個一個小節,再來兩個小節,直到全部曲子彈完。而我們得把聽到的每個音寫下來。

五專的音樂科一個禮拜我們有三堂視唱聽寫課,學校把聽寫課依能力分班成A、B、C三班,A班聽的東西比較難,C班則比較簡單,學期成績以在不同班的表現來打,在A班得的甲和在C班得的甲,程度不大一樣,但成績單上都是甲。我被分在A班,小伶在C班,上了一年後,專二開始,聽寫依照一年級的成績重新分班一次,這次小伶分到了B班,我還是在A班,我覺得小伶很厲害,可以升級,也瞭解聽力可以訓練可以再進步,我督促自己要加油。

到了專三,學校成立了聽寫A +班,就是A班裡成績最好的同學組成的。我還是在A班,這次小伶成了我A班的同學。在三年裡,小伶從聽寫C班,到B班,進而到了A班。她早過了「黃金」絕對音感訓練時期,但她做到了。

在美國的公立小學裡,有的學校提供了免費的弦樂課,我的學生陶伊四年級時在學校開始學中提琴,也加入了學校的管弦樂團,樂器是和樂器行租的。他來上鋼琴時,都會和我報告他學中提琴的進度,一年後,在聖誕節他上臺和同學們拉了一場很可愛的聖誕節音樂會。他更自己作曲參加弦樂作曲比賽。他一直拉琴,進了大學後,還參加了學校的管弦樂團。我問他幾歲開始學提琴,他告訴我他十歲開始學,但他真正的開始,是喜歡拉琴後。"I started playing viola when I was 10, but I didn’t really start till I started to care for it."

我想小伶和陶依都不是音樂神童,也早過了訓練音感的「黃金」時期,但他們讓我知道憑著努力和對音樂的熱忱,這並不是做不到的。 只要有心,任何一個時間點都是黃金期。至於小伶有沒有輸在起跑點,我不知道,我只知道沒有幾個人可以從C班晉級到A班,對我而言,她才是最後的贏家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on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9) 人氣()